2)第一千零一章 沧海_慕南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被逼还政的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只是今天是八月十五,万家团聚的日子,这话说出来不免让人扫兴。

  太皇太后就拿了葡萄递给几个孩子,道:“吃瓜果,吃瓜果。”

  止哥儿的妹妹桃桃胆子小,只敢扶着乳娘的手在炕上走,怀慈比桃桃大,又是男孩子,已经可以丢开乳娘的手自己走了,见状就跌跌撞撞地往太皇太后怀里扑,要去拿葡萄。

  大家都笑得不行。

  念慈就很温柔地抱了弟弟,拿了葡萄给怀慈吃。

  太皇太妃笑道:“我记得承恩公进宫的时候还曾和先帝为一块柿饼打过一架。可你们看念慈,这孩子的脾气倒像清惠。”

  石氏站在炕边看着桃桃,怕她掉下来,听了笑道:“以后也不知道谁家的姑娘有福气给清蕙做儿媳妇!”

  白愫赧然地笑。

  众人拥着太皇太后去了院子里赏月。

  姜宪就提议重阳节的时候去她在小汤山的别院玩:“那里好歹也是个小山坡,也算是爬了山。”

  “行!”太皇太后也不想老在宫里呆着,要不是朝廷这两年缺银子,万寿山那边自被鞑子毁了之后就没再重建,她都想去万寿山住了。

  太皇太妃也很感兴趣。

  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不过,还没有等他们从小汤山回来,大同的捷报就传到了京城。

  太皇太后和姜宪都非常的高兴。

  或者真是应了那句天时地利人和,到了十月,户部的帐册出来了,今年虽然减了税赋,可年景好,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税收反而和去年一样,还有地方的官员写了折子上来,不知道是要巴结李谦还是真觉得好,想学着李谦在西安的时候用过的办法,利用冬闲的时候修浚河道。

  李谦和曹宣商量了半天,挑了几个地方做试点,如果好,明年再大范围的推广。

  忙起来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一眨眼的功夫,又到了春节。

  这是姜宪和李谦到京城后过的第二个春节,京城的物价已经降了下来,一般的人家都有钱买斤把猪肉回去包饺子,元宵节的灯会因此特别的热闹。

  李谦和姜宪决定像去年一样,带着孩子们去逛灯会。不过,今年逛灯会的人又多了一家——金宵的妻子魏氏带了长子回娘家探望安国公府的太夫人。

  太皇太后知道后想着当初这桩婚事的媒人是姜宪,就抬举魏氏,在宫里召见了她。

  魏氏如今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却和刚出嫁的时候没什么区别。

  太皇太后不免有些忌妒,私底下和太皇太妃道:“你说保宁怎么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也连着生三个儿子呢?”

  太皇太妃抿了嘴笑,道:“您这也太贪心了!有谁像保宁这么有福气,儿子聪明又健康,夫婿一表人才又能干。你小心犯了贪念!”

  “呸!”太皇太后笑道,“大过年的,怎么能说这话。”说完,不由和太皇太妃感慨起来,“我记得安国公府的太夫人比我还小两、三岁的样子,怎么说不行就突然不行了呢?”

  人上了年纪,就特别听不得丧事。魏氏千里迢迢地赶回来探望祖母,就是因为安国公太夫人已卧病多时,据说挺不过夏天了。

  太皇太妃想着那安国公太夫人自嫁人之后就从来没有过过一天的安生日子,不禁也为她伤心。

  两人就决定过了节后每逢初一、十五开始吃斋。

  姜宪觉得两位老人家年事已高,吃斋毕竟有伤身体,劝了几次,但两人主意已定,任她怎么说都没有用。

  三月初三那天,安国公府太夫人病逝了。

  太皇太后和太皇太妃不免都落了泪。原来的那些恩怨也清了,太皇太后让印霞送了一对太皇太妃亲手写的挽联过去。

  魏氏磕头谢了恩。

  知道安国公府大势已去,娘家再也没有能支起这个家的人。

  为了不卷入娘家的那些纷争里去,她给祖母守了头七就带着孩子启程回了榆林。

  ※

  亲们,今天的更新!

  请收藏:https://m.zhoudu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