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43章 清明上河图_拣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择端画风写实,只是把看到的画出来而已。至于什么忧患意识,或许人家张择端从来没有这样想过,纯粹是后人的马后炮。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现代的某些人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分析古人的诗词章著作。也不想想,你连作者本人都没有见过,凭什么认为自己的分析就是人家所想?

  人心隔肚皮啊,更何况又隔了几百上千年,代沟更宽广了。反正在王观看来。古人的许多思想,都是被后人曲解了。最有名的例子肯定是论语,两千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断章取义,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孔夫子身上,让他老人家背了许多黑锅。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差不多,或许后人能够在画分析出许多隐患。但是未必就是张择端绘画时的想法,一切都是后人根据已经生的事实来臆断罢了。

  另外就是,由于真迹就藏在故宫,那么眼前这画肯定是仿作无疑了。

  “张老。”

  打量了两眼,王观好奇道:“这你是明本,还是清本?”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其实“清明上河”那是一个绘画的题材。只不过由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太有名了,以至于一提起“清明上河”,大家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张择端的名画。然而这却是以偏概全的片面思想,不能作为标准。

  实际上以“清明上河”为题材的图画,其实也可以称为清明上河图。

  不过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问世之后,特别是明清以来,画界代代不乏追随者。以“清明上河”为题材的长卷,留存至今的宋元明清本可达数百本之多,分藏于公私之家,遍布在世界各地。

  严格来说,这些清河上河图也不仿仿品,只不过大家习惯性的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范本,把其他版本称为仿品罢了。

  “不是明本,也不是清本。”

  与此同时,张老笑道:“我这可是元本。”

  “不是吧。”

  王观惊叹起来:“这可是稀罕的好东西啊。”

  一般人可能觉得,元代是蒙古族统治原,化肯定不昌盛。而且众所周知,蒙古贵族对于原化不太热衷,并没有彻底接受汉人化,那么由于这个原因,元代肯定不会很重视化教育,所以这个时期的作品一定不会很好。

  然而与这个猜测恰恰相反,尽管只有百年不到的时候,元代的字画精品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在现代,元四家的精品名作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格动辄破亿,价值远高于南宋的作品,只有北宋名家可以抗衡。

  究其原因,可能是物极必返吧。

  元代贵族不重视汉人化,大部分人士子也没有得到启用。在政治上不得作为,那么只有寄情于诗词字画上了。所以在这个时期,在这种大环境下,赵孟頫、黄公望等等名家就好像是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请收藏:https://m.zhoudu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