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36北宋经济危机_隆万盛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象的祸根,本质上源于铜币的面值低于实际价值。

  从这个症结入手,北宋先后进行了多次货币改革,主要进行了两个方向的尝试:一是降低货币的原料价值,二是提高货币的面值。

  北宋朝廷最先想到的办法,就是在铜币的质量上做文章。

  比如在铜币中掺杂其他金属,《宋史》记载,时任三司度支判官的许申曾向朝廷建议,将铁与铜混铸,以减少货币中铜的含量。

  一枚铜钱可用三分铜、六分铁,剩余一分掺杂铅、锡等便宜金属。

  没想到投入生产的时候,才发现这种方法成功率太低,耗时一个多月才造出来一万枚,铸币工人苦不堪言,这种方案也宣告失败。

  后来就是减少小钱的铸造量,改铸相对省料的大钱、铁钱等。

  其实,北宋宰相蔡京对这一思路加以改进,采用黑锡和白锡掺杂在铜液中,制成“夹锡钱”在陕西一带推行。

  但随着蔡京被罢免,这种刚刚流通了两年的新币也被朝廷废除。

  与第一种方法相比,增加货币面值无疑是更加科学有效的法子。

  果然,“折二钱”普及后不久,东南一带的“钱荒”危机终于开始缓解,不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平民百姓,都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

  此后,每当宋廷遇到“钱荒”,都会沿用这一方法,陆续推出了折三钱、折十钱等,直至后来首次发行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比欧洲领先了近三百年。

  虽然交子的出现,在后世人看来是一场变革,很先进的变革,但在当时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钱荒发生前后,因为货币供应量失衡,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一方面,铜钱大量外流,市场流通的铜钱吃紧;另一方面,商品物价飞涨,尤其是徽宗时期爆发了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

  以粮价为例,宋神宗熙宁年间米价平均每斗七八十钱,到靖康年间已经达到“斗米二千”,甚至出现“米斗至数十千”的现象。

  “钱荒”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按说货币流通少,物价应该下跌才是。

  可是宋朝对货币的需求太大,所以劣币大量出现,比如铁钱,就是按照一比十的价格和铜钱进行兑换。

  宋朝政府为了缓解当时铜钱稀缺的问题,规定了允许铁钱在蜀地流通,但是流通的量要按照铁钱和铜钱的比例规定。

  铁钱的流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铜钱的稀缺,但是铁钱的铸造数量过多直接导致了铁钱贬值严重,造成物价飞涨。

  至于最后才出现的交子,说好听是为了大宗交易方便,其实还是为了缓解财政压力而来。

  北宋边患的严重,军事费用开支有增无减,加之后期宫廷奢侈浪费,吏治腐败,冗官俸禄赏赐增多,终于使国家财政出现了危机。

  国家没钱了,就打起了交子的主意。

  宋朝真正意义上出现通货膨胀就是在官方开始发行纸币以后,也就是设立官方的纸币发行机构“益州交子务”之后,规定交子的固定面额,并将铁钱作为交子的准备金。

  之前是劣币大量出现导致物价上涨,而当朝廷选择发现交子的方式解决财政危机后,形势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可以说,魏广德说出宋代钱贵到钱贱的变化,就完全可以代替此时的大明情况。

  现在大明的经济还算稳定,可是大量白银流入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请收藏:https://m.zhoudu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