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2举荐将才_隆万盛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虽然是无稽之谈,但朱翊钧看似运气是不错,甫一登基黄河就风平浪静,不复之前两年的暴躁,不断决堤阻塞航道。

  北京是辽的陪都,金、元、明、清的帝都,尽管改朝换代的战乱使农业生产受到破坏,即便由于辽金时期农耕技术的改进,元代抽调一部分屯军从事垦殖和兴修水利引水种稻,以及明洪武年间四次大规模移民,加上军士屯田,京郊大批村落形成,但粮食产量依旧远不能满足生活需要。

  作为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城市功能逐渐完备,粮食供应也成为维护封建政权的首要问题。

  金代于贞元元年迁都后,中都人口增至八十万余人,对漕粮的依赖日重。

  金世宗大定十二年新开运河,章宗泰和五年疏浚通州潞水槽渠,可使运粮船直抵中都,每年漕粮运量从十万石增至百万石。

  元代郭守敬在原有运河的基础上沟通南北水系,直抵大都城。

  至元三十年,大都到杭州的大运河全线贯通,使江南、黄淮等地的粮食源源不断输入大都,每年漕粮在百万石至三百万石,供大都百万军民食用。

  大都设京畿都漕运使、通惠河运粮千户所等机构,将积水潭辟为水陆码头,运粮船直抵此处,一时舳舻蔽水,船货云集。

  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开辟海运渠道,后逐年增加海运量,到元朝中叶以后,海运几乎取代了内河水运。

  到了明朝,因为重漕运轻海运的缘故,为了满足京城八、九十万百姓生计,每年需要运输大批漕粮抵京。

  不过在此以前,漕粮数量每年都变化不定。

  永乐十八年仅为六十万石,宣德六年则高达六百七十万石,上下波动幅度达到六百余万石。

  不过从宣德十年至天顺七年这期间,每年漕粮运输数量开始趋于稳定,大致在四百万石左右,上下波动幅度不过五十万石。

  于是到了成化七年,“定攒运粮每岁四百万石”成为制度,至此后每年经由大运河运输的漕粮数量都为四百万石。

  像张居正经历过隆庆那些年,内阁天天为漕粮烦恼的日子,甫一放下漕粮这个大包袱,还真有点不习惯。

  “今年西南也安稳,没看到有地方不稳的奏疏递上来。”

  吕调阳也欣喜的接话道。

  其实朝廷的大事儿,无非就是两条,一是兵事,二就是财政。

  至于其他,倒不是多大的事儿了,大多地方上就能解决好。

  “说起兵事,我倒是有个想法,说出来和二公商议下。”

  张居正闻言忽然道。

  “洗耳恭听。”

  魏广德笑呵呵说道。

  “古人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今升平日久,武备废弛,员弁受文吏箝制。今后将帅忠勇可任者,宜给以事权,使其得以施展才能。”

  张居正当即就开口说道。

  “给以事权?”

  魏广德有些诧异的重复道。

  “我此意本为朝廷寻良将,若事事都要报朝廷再做定夺,怕将官以后每每以此敷衍正事。

  我认为,武将还是应该有所担当才是。”

  张居正开口说道,“另外,据我所知,因以文抑武,许多将才不得施展抱负,我打算奏请陛下,准在京四品以上及科道,在外总督、镇、巡等官,各举将才,以备任使。”

  “可有限制?”

  魏广德忽然插话道,“举荐将才当然是好事,但举荐之人怕是参差不齐,倒是让一些人钻了空子。”

  请收藏:https://m.zhoudu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