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5应天和北京_隆万盛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土地虽然送人,每年要缴纳的地租算起来其实也只是比那些自耕农稍微重一点,但不再担心服徭役的事儿,貌似还是能够接受的。

  只是,若是以后朝廷真的就按照此法长期执行的话,那就有点亏了。

  毕竟最最重要的就是,投献后他们的身份变化了。

  不仅没了名义上的土地所有权,还没了户册,成为主家的奴仆,自家要是能出个有出息的孩子,都不能参加科举,这可就对不起先人了。

  和后世人对此时代农民看法截然不同的是,虽然大明的百姓整体上承受着各种“苛捐杂税”,但整体生活水平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低。

  各家农户都会在自家孩子八、九岁的时候送孩子蒙学,进私塾学习个一两年时间,让他们能识几个字,至少会写自己的名字。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意识深入人心。

  如果私塾老师再孩子有赋的话,那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供自家孩子学业,直到供不起为止,为的就是赌科举的独木桥,希望自家孩子能从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路,举人、进士的功名,最后入仕为官,彻底改变一家的命运。

  江南为什么文化昌盛,因为民风如此,大家都愿意让自己孩子读书博前程,甚至不惜卖房卖地,赌上一家老的未来。

  当然,这样的人家毕竟也是少数,私塾老师也不会为了每年那点束修昧着良心瞎话,把没读书赋的孩子骗到私塾来读书,什么文曲星下凡的话。

  都是有功名的人,脸面还是要有的。

  收太多不成器的弟子,结果没几个能考取哪怕是秀才功名,在同窗好友面前也会觉得抬不起头来。

  对于开私塾的老师来,自己的功名之路已经无望,所以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家孩子和学士身上,对学士的要求自然是宁缺毋滥。

  而这个时候,那些投献土地的人家就会悲哀的发现,自家的孩子因为是主家奴仆的关系,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就算主家发善心同意自家子弟去考试,也必须是以主家子弟的名义。

  于是乎,他们的心就开始有了变化。

  为了孩子的出人头地,有些人家就会开始向主家闹事,希望团结更多饶力量,一起改变什么。

  地契已经改名,自然就不要奢望了,可是只要通过向官府告状的方式,就算不能要回土地,可是最起码也想从和主家之间的奴仆关系变成佃户关系,恢复自家的户册,这样就能让自家孩子可以读书。

  官面上,应十府及下属州、县开始轰轰烈烈向百姓传递执邪一条鞭法”政策的时候,在民间的百姓也开始自发的串联起来。

  当然,参与串联的都是那些早年间投献土地委身为仆的人家,而其中最活跃的自然就是家中有人读书,而又被先生认为有读书赋的人家。

  不过,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请收藏:https://m.zhoudu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